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探寻老北京风味:常人春的旧京油盐店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北京人居家过日子,俗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柴"与"茶"单是一行外,其余基本上都概括在油盐店里了。它所经营的货物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所以它服务的对象最广,故旧时谓:"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
油柜
旧京街道必须有所谓"五味神",方称得起"闹市"。所谓"五味神"即五种香味,能使人闻之精神焕发。其中油盐店的油香占头一香。老北京人最认香油,谓"香油白面正经东西"。不像欧美人根本不吃香油。香油炒菜煸锅或点在凉菜里,超过高级味精。而香油必须是小磨香油方为纯正的高档品。油盐店的后柜往往都设有小拐磨子,从乡间买进芝麻,自行磨制,既生产了高档香油,又出了上等芝麻酱。当年,真正好香油能风闻二里之外,就是盲人上街办货,也会闻味摸了去。
大的油盐店后柜自行酿造所谓"伏酱"、"腊醋",即夏季伏天造酱,腊月三九天造醋。据说,老年间的酱园,每逢旧历六月初六,要尽量蓄水,用于酿造"伏酱",谓用此水酿造不生醚,不发霉。这种说法、做法是否科学,暂且不提,但可以肯定当年这一行业对待自身事业的严肃认真的态度。
后柜酱园大批加工的是酱菜。大体可分酱菜和水(盐)腌菜两类。前者多系高档品,后者则是平民化的普通小菜。老北京的好酱菜讲究色泽鲜明,酱味浓郁,脆嫩清香,甜咸适度(但以咸为主,不照南方偏于甜味),以达到解腻助餐的目的。好的酱菜,可成为餐桌上的珍品,它与宴席上的凉盘(冷荤)"压桌"并列而不逊色。酱菜至少有十几个品种,多至几十个品种,有名的是黑酱菜。例如:
酱包瓜 即以老瓜或香瓜为外衣,内包杏扁、花生仁、嫩扁豆、小黄瓜之类的鲜嫩果菜,腌制而成。食用时,人们不仅尝到香瓜的清香,还可以享受果仁的香甜。
酱瓜老北京人在过年时,往往都要以肉丝炒酱瓜丝来佐餐,它是春节家宴上必不可少的配菜。它与润口的"豆儿酱"、"豆豉面筋",清口的"芥茉墩儿"、"辣菜"并列,当成"压桌",颇能烘托出传统节日气氛。据说,做酱瓜得先把八成熟的鲜嫩香瓜或老於瓜用盐腌到一定火候,再榨去水分和盐分。一百斤瓜只剩下十九斤,然后放入酱缸浸泡四十天,使其吸足酱汁,可达三十八斤。因此,是较高价的酱菜。
十香菜 把酱蓝切细加上生姜丝,谓之"十香菜"。老北京人吃烙饼卷"盒子菜"(指酱肘花、小肚之类的熟肉菜),有时用甜面酱、羊角葱做底衬;但有的则是用十香菜和青韭做底衬,别有一番口道。另外,北京人吃打卤面也讲究佐食十香菜。
八宝菜 酱茄蓝切成梅花形的片,渗上酱黄瓜丁、酱茄子丁、酱扁豆块、酱甘露、酱银苗、酱杏扁、酱花生仁、酱藕片,谓之"八宝菜"。可分用甜面酱制做的和用黄酱制做的两种。
卤虾小菜 这是酱菜中唯一加入荤腥的高级制品。其原料是单选用拉秧的小黄瓜,以卤虾腌制,味道极美。
糖蒜这也是酱园中的高级品,是吃涮羊肉时用以佐餐的小菜。据说,制造糖蒜必须选用夏至前三天起的紫皮大蒜,又必须在两天内腌制入缸。如时令不到,则蒜味不足,如过期一天,则蒜老发柴,故须很好掌握时间。
此外,还有酱柿子椒、酱白菜、酱龙须菜、酱豆腐等,都是精品。
以上这些酱菜都可以装在一种特制的油篓里,外加红绿门票,当成节日礼品,馈送亲友。
普通酱咸菜,如酱芥菜疙瘩、大酱萝卜、小酱萝卜,均是家庭用以佐餐的咸菜。
夏天吃五香干芥菜疙瘩,又名"雷击疙瘩",耐储存,热天不变质,嚼起来似牛筋。
酱芥菜疙瘩加上"五香料"煮熟,谓之"五香熟疙瘩",是牙口不好的老年人的"本命食",有的老年人把它买来,用芝麻酱一拌,成为一种特殊风味小菜。
普通的油盐店是平民化的副食杂货店,所以经营的咸菜是大众化的,廉价的,以低档货为多。例如:
春菜丝 即三四种不同颜色的暴腌萝卜,尤以"卫青"绿萝卜为多,切成细丝,顾客买去不必改刀加工,故名"懒老婆菜"。
水疙瘩 光用盐腌的芥菜疙瘩谓之"水疙瘩"。穷人冬天吃不起鲜菜,就把水疙瘩切丝,以少量的肉丝一炒,最后加上生葱丝,最能下饭。光用盐腌的青萝卜,谓之大腌萝卜,切条焌上花椒油或辣椒油都可下饭。
腌雪里蕻 用雪里蕻或芥菜缨子腌制而成,经济实惠,亦是穷人的"消寒菜"。将雪里蘸用少量肉末一炒,放上些锅爆鱼,加上些青豆嘴儿(刚发一点芽的青豆),也确是咸中有味的"穷解馋"。
五香萝卜干 这是入冬前店家自制的。用青萝卜,配少量的胡萝卜切成条,放在席上晾干,用花椒、小茴香、盐揉好供一冬售卖。人们买去后,切成小块,点上香油和醋,可以佐餐。
咸胡萝卜 现已很少见。当年老北京人把它切成细丝,吃打卤面、芝麻酱面时当做"面码儿"。与绿色的小萝卜缨儿、青豆嘴、嫩绿的黄瓜丝、乳白的豆芽菜一配,形成五彩相间、互相陪衬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与其它清淡爽口的"面码儿"互相辅佐。另外,咸胡萝卜丝也是卖扒糕、凉粉必不可少的佐料。
油柜上很会迎合当时贫苦市民的需要。那时拉洋车的、做小工卖苦力气的到切面铺吃饭,要上十二两或一斤"白劈儿"(白煮的切面条),然后,端个小碗到油盐店,买上一大枚的香油、酱油、醋三掺的混合油,俗称"三合油",往面里一浇就成了。还有的端个小碗,跟柜上要两大枚的芝麻酱,一大枚的韭菜花,要求饶点辣椒糊。三种调料一搅,谓之"三大帅",又称"蝴蝶菜",既可以调味,又可当成小菜。穷人往往蒸一锅玉米面窝窝头,熬锅小米粥,花上两三个大铜子就对付过去了。旧京俗云:"穷解馋,辣和咸。"油盐店就是专卖"辣和咸"的店铺。有的贫民夏天没菜吃,就买上一大枚的黄稀酱,要求饶上两个小辣椒,回来切碎一搅就妥了。再不然干脆买它一大枚的腌小辣椒,吃不完用线穿起来,挂在房檐底下,等冬天用植物油一炸,其籽粒有如芝麻之香。
油盐店除了高档海味品外,其余的干菜、调料一应俱全。主要品种有:
大虾仁、小虾仁 此并非完全用于高档菜。旧京平民乃至贫民,冬天吃不起猪、羊肉,就买一包小虾仁或大虾仁,来熬一锅白菜,实是属于"穷"吃。
虾米皮 主要用于汤料,它与冬菜、紫菜,皆可洒在"高汤"(香油、酱油、醋点成的清汤)、"白汤"(白煮猪肉汤)、素汤面、馄饨汤里。但虾米皮是廉价货,因之是贫民化的吃食。例如:夏天,韭菜臭满街时,穷人想吃顿饺子,没钱买肉,就买一大枚的虾米皮拌在韭菜馅里,吃起来也挺美。
锅爆鱼 是一种约一寸来长的小鱼,用锅爆干,肉、骨、刺皆酥。冬天穷人把它放在炒菜里,也是"穷解馋"的一种。
猫鱼 是一种不用盐腌的干鱼,长一二寸,老北京人买来喂猫。因为猫不能给咸东西吃,否则老来会长癞而死。富家养猫用羊肝煮熟剁碎,拌白米饭;次者,以熏"苦肠"(卖"熏鱼"的有售)喂之;再次则以猫鱼泡软剁碎,掺在揉碎的窝头渣子里喂之。这属于"穷喂"。
虾子也可用于汤料。有时它是高档菜的调料,如虾子炝窝笋,贫苦人从不问津。
黄花、黑木耳、蘑菇它是肉菜的俏头,如黄花粉、木须肉、蘑菇肉等,同时也是吃卤面时打卤用的。其中,蘑菇讲究"口北"(张家口以北)产的,谓之"口蘑"。其特点为肉厚,有特殊淳厚的香味,是菌类的上品。不要说口蘑丁,就是口蘑渣子,俗称"口蘑土",也是很名贵的。过去卖豆腐脑儿的小贩都用蘑菇土熬汤打卤。现在口蘑在市场上已不多见。
鹿角菜 形似鹿角,故名。主要是放在不勾芡的"氽儿卤"里,浇面条吃。因有黏质,过去把它熬水调青灰刷墙用。现因用于工业,市场上已无出售者。
花椒、大料、茴香(籽)均为肉料,过去仅此"三香"而已。不似近年市面上所售肉料,曰"十三香",有丁香、桂皮、蔻仁等多种中草药味。
干团粉 系绿豆过滤而成,是淀粉中的上品,质量极精。用于打卤、炒菜、烩菜时勾芡。
至于"味之素"(即味精),是舶来品,自从 30年代以后才有的,多来自日本。原来国产有"天厨"牌味素,是较早的名牌货。
菜
床
油盐店的菜柜,冬天设在店内油柜对面;春、夏、秋三季则设于店外,夏季照例搭上凉棚。经营的蔬菜品种极为多样,四季各异。尤其是应节之菜,最为及时。其进货渠道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菜市场,有的直接来自农村的菜农,原则上是随进随卖,以保持新鲜。每天一早,店伙计便把直径约一尺半的荆条管箩摆在一层比一层高的木架上(其架稍向前倾斜,以便使管箩向前探着),摆上鲜菜,能让顾客从远处一目了然。摆的顺序,既要分门别类,又照顾到红、橙、黄、绿、紫色彩搭配,使人望去有明快之感。
菠菜 春末夏初,菠菜是大路货,成捆论斤。老北京人大批地买回去,劈开晾晒在闸板上,干了后收藏起来,等到年禧时用水一发,以白肉汤一拌,包饺子吃,谓之"干菜馅",别有风味。
小水萝卜 五个一把,缨子晒干谓之"黄菜",冬天用炖肉汤一拌可以吃馅,是老旗人的吃食。
韭菜 过去的韭菜就分多少种,冬天有青韭、黄韭;初春有"野鸡脖"、"花腰",稍后有"马莲韭"、"盖韭"。
蒿子杆 去了叶子,半炒半烩。摘下来的菜叶谓之"蒿子毛"。可以用芝麻酱、醋拌着吃,是贫民的凉菜。
鲜蚕豆、鲜豌豆角 老北京人主要是放汤勾芡烩着吃。鲜蚕豆用四川冬菜、猪肉炒食最美。
花椒芽儿 也做"花椒蕊儿"。老北京人吃炸酱面时,将它俏在肉丁炸酱里。
香椿芽儿 老北京人做炸酱面、芝麻酱面"面码儿"。还可以炸香椿鱼吃(即把香椿切碎,混于面糊中加盐炸之)。
绿豆芽多用于吃春饼时的配菜。有时做为炸酱面、芝麻酱面的"面码儿"。当时,油盐店所售的绿豆芽,不加工的谓之豆芽菜,雇人把两头掐了去的谓之"掐菜"。旧时,贫家小孩没事时就到油盐店的菜床子上,弄上几斤豆芽菜,"掐头去尾",每天能挣几个大铜子。此外,还有黄豆芽,只是去了皮子,不用再加工。青豆嘴儿不需要生很长的芽子,而是水发青豆刚一露出小芽即妥,故谓之"嘴儿",长长了,反倒不值钱。这种豆嘴儿多用于"面码儿"。老旗人到冬天以羊油炒麻豆腐时,必放些青豆嘴儿,这是固定的俏头。
还有初春时,从菜地里刚刚检下来的小萝卜缨,只有两个小子叶,乃是上等"面码儿",被人视为鲜货。
值得一提的是,从春起到夏初,菜床子上代卖桑叶。北京人不事农桑,不以养蚕为业,但有的小学生或有闲的老年妇女,在家养极少量的蚕,以为娱乐。夏天,令其在高丽纸或东昌纸上吐丝(决不使其做茧),谓之"棉子",放在墨盒里用。早在明代时,北京曾是桑枣之乡,后来桑树渐少。故油盐店菜床子代卖桑叶,有其固定的顾客。
夏秋两季是蔬菜旺季,冬瓜、八楞老倭瓜、黄瓜、西葫芦、柿子椒、小尖辣椒、洋白菜(即圆白菜、东北谓之大头菜)、窝笋、海茄、芹菜、韭菜、茴香菜、土豆(老北京谓之山药蛋)、洋葱头(胡葱)等,都是大路货。西红柿是日本侵华时传进来的舶来品,当时一般老北京人根本不认它,说是有一股青气味,不好配菜,在传统菜上没有去向。个别维新人炒菜偶一用之,还被斥为"出洋相"。只有穷孩子们买几个当水果吃。菜花是南方人喜欢的菜,在老北京人当中始终兴不开,故一般小油盐店的菜床子上不卖它,只有像东、西单菜市场上才卖,价格很高。只是近三十年来才大批种植。
端午期间,菜床子上代卖包粽子用的苇叶和拴粽子用的马莲草。中秋节前卖整枝的毛豆角,这是八月十五晚上给兔爷上供用的,它与鸡冠花并列,成为中秋节的点缀品。
冬天虽是菜床子的淡季,但鲜菜仍不下十数种。大白菜、卫青萝卜、心里美萝卜、大红袍萝卜、胡萝卜、象牙白萝卜、土豆等都是大路菜。高档货是暖洞子(温室)里生产的青韭、韭黄和蒜黄。这是当时一般平民吃不起的菜。尤其是暖洞子的黄瓜,讲究顶花、带刺,裹以绵纸,价格昂贵。清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诗:"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微物不能增寿命,万钱一食是何心?"讥讽了富人在吃喝上的奢侈,客观上表露了温室黄瓜的珍贵。
油盐店经营的副食最全,一年四季儿乎都有豆腐、豆腐干、炸豆腐泡儿、粉皮、粉丝、面筋、疙脂、鸡蛋、老腌鸡蛋、老腌鸭蛋、松花等。冬天还有麻豆腐(绿豆粉渣,号称老北京人的"本命食")、酸菜、芽豆(水发蚕豆)之类的副食。
日寇侵华时期,油盐店的菜床子倒了霉。1941年和 1942年的夏天,北京地区闹"虎列拉"(霍乱),日伪当局在内外各城城门设药缸(据说缸内是漂粉液)洗菜。凡乡间菜农送货进城,均被拦截,强行将菜放入"药缸"里"消毒"。凡在缸内洗过的菜,无论如何洗涤,药味不退,故鲜菜无人购买,油盐店菜床子的买卖大受影响,成车的鲜菜扔到垃圾场,人们只好买豆腐、豆制品、豆芽之类的副食佐餐,油盐店菜床子不得不全部改售豆制品。
杂货 柜
旧时的油盐店俨然是个小杂货店。虽说货杂,但它有传统的固定范围,其原则是不与食物串味的货物才能代售。因此,它代销的主要货物是文具、纸张和民间祭祀所用的纸码之类,稍加一些与炊事有关的日用品。据此,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文具、纸张:
高丽纸、东昌纸、洋粉连 早年用以糊窗户。其中,东昌纸质地绵软,吸墨性强,适宜长期保存,故旧时立契约、合同均用之。
麻成文纸 是一种做旧式帐本(所谓"四柱龙门"帐)用的糙纸,比手纸略强,白灰色,为再生纸类。
抄子纸、豆儿纸 旧时解大便时用的卫生纸。抄子纸可做包装纸。均为再生纸类。
草纸 分粗细两种:粗的供妇产用,细的可做包装纸或蒲包的铺垫。
顺红纸 年节、喜庆写对联用之。
黄毛边纸 用于一般告示、标语。旧时写匾,先写于黄毛边上,然后才交给匠人刻制。匾额制好后,亦以黄毛边包上,等举行剪彩仪式时才撕去。
大楷纸、小楷纸、行书纸系学生用的习字纸,均为金高纸印上红、绿格子。大楷纸有米字格、九宫格之分。行书纸为竖行红绿格,如同信纸。
红模子 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入门时描摹之用。木版刷红水色印成,每张多为二十四字,有各种不同诗句。常见的有:"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君子只知命,休咎不用卜。乙亥年刊。""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用心习字。"最多的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人可知礼。"
信封、信纸 为中式竖用的信封和八行式的信纸,还代卖邮
票。
纸封套 红封套上贴红签,是给办喜寿事的人家出份子随礼时用的。黄封套上贴蓝签是给办丧事的人家出份子随礼时用的。
二、民间祭祀神佛及奠亡用品:
神码 以木版水彩印制的"金灶"(常年供奉的灶王爷像)、"烧灶"(一次性祭祀用的灶王爷像),统曰"司命之神";增福财神像;威显关圣帝君像;星神码;本命延年寿星君像;碧霞元君(泰山娘娘)码;送子、催生、眼光、痘疹娘娘像;炕公、炕母像;白马先锋像(给小孩压惊"收瑰"用)等。其与香蜡铺所售神码大体相同,但尺寸略小,质量粗糙些。至50年代初期,这些东西成了滞销品,油盐店就把它裁成小块,包咸菜用了。
敬神钱粮 指祭祀神佛时所用的黄钱、千张、元宝等。
高香 每股五十二炷,五股为一封。线香,烧散炷香用。官吊香,长约二尺,用黄纸条裹上三道箍,用来送给丧家,"接三"时发给亲友们当火把用。
白纸灯笼这是一种用秫秸皮(席篾)编成长圆形的灯罩,外糊白纸,中用竹皮做成提梁,以薄木做托,中间插上小洋蜡,夜间临时照明用。但一般都用于办丧事,晚上"接三"时分发给亲友们,点上照明用。解放初期仍有这种灯笼,不过大多用于骑自行车时临时作照明用,以应付交通管理人员的检查。
金银箔长三寸许,宽二寸,金银各五十张。用来叠成元宝、镍子,以线穿之,下缀以彩纸穗。旧时,多买此送给丧家做为奠仪。
大小烧纸 大烧纸为六开白纸,每张各砸直径两寸的圆钱四行,每行五枚。用于一般奠亡活动。小烧纸为四寸见方的小白纸,砸有制钱大小的圆钱二十枚。用于亡人刚刚咽气,烧所谓"倒头"纸用。
金银镍篓 以蒲叶编成长筒形的篓子,内装大烧纸、金银箔叠的馃子,谓之金银镍篓,送给丧家,以为奠仪。
灯花纸 一种彩色棉质纸张,约有八开大小,每张留有一寸五分白边。通常有黄、白两种颜色,用于正月初八祭星,正月十五晚上散灯花时,拈成灯花,以香油蘸之燃点,以为敬神、迎祥、送祟,谓之"金银灯"。另有红色、蓝色、绿色,甚至还有花的,这些也是拈灯花用的,老北京人谓此为"铁灯儿",多用于亡人"倒头"时,点引路灯用。
三、杂项类:
盘香旧时公共场所、烟卷阁子为方便顾客吸烟,多用盘香。因为比用火柴节约,而且安全。
雄黄香一种有如铅笔杆粗,长约二尺的药香。夏天晚上居民们将它插在砖质的香托上,用来熏蚊子。
洋蜡有红、白两种,红的在节日用来点灯笼,白的用来照明。
火柴多系丹华火柴厂出品的丹凤火柴,黄盒红头,到处可划,盒旁粘有细玻璃粉,以便划火柴用。日伪时期有"虎猴"牌火柴。
砂锅 还有砂蓝子、砂锈子、竹筷子等与饮食、炊事有关的小型用品器皿。
纸烟各种纸烟,可拆开整盒卖零支的。
白酒 出售老白干酒,并备有小粗瓷碗,顾客站在柜台前喝"碗儿酒",来一包花生米或开花豆佐酒。
牙粉 漱口用的胡盐,狮子牌、老火车牌的牙粉以及日光皂、兰花皂等。
经营:方式
旧京油盐店多系山西人开设,他们很会做买卖,对同行、顾客讲信用,标榜"以义为利"。因为他们懂得要想在帝王辇下的京师站稳脚根,必须凭交往,凭人际关系,俗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他们善于摸民情,尤其是对于顾客心理,无不精谙。在服务态度上,一向强调"和气生财"。在经营品种上力求多样,不辞劳苦,实行薄利多销。在营业时间上,做到何时有顾客,何时就是营业时间,可谓勤之至矣!他们多年来形成﹣一整套特有的经营方式:
一、过去每个油盐店都有其固定的主顾,凡属附近住户、商店都可成为其经常性的照顾主儿。换言之,每个油盐店都有它长期以来形成的"势力范围",这比其它任何买卖都优越。如能与自己附近的居民、尤其是富户宅门搞好关系,那就稳得其利了。所以,油盐店掌柜的,必然要有意识地与这些住户拉上关系,其手段不外乎三节拜访或派伙计送礼,遇有婚丧主动随个份子,多方联络感情,以求给予照应。
1937年"七七"事变前,他们对一些固定住户采取赊销的办法,顾客平时买货不必付现钱,而是把应付帐款写在一个麻成文纸、蓝布套的小折子上。等到端午、中秋、春节再结算,谓之三节算帐。这样,既开拓了销货门道,又便利了住户,把主顾固定起来。日伪时期,因物价不稳定,从此便取消了这个办法。
二、主动送货上门。例如:过去跑红、白棚的厨子应了酒席之后,需要大批蔬菜、副食、作料,甚至是海味品。只要将货单子送去,柜上马上给予送货。有的高档海味品,如银耳、海参、干贝之类,本柜并不经销,为了拉主顾也可以破例代为到大的南货店去采购,再有,逢年过节时,宅门富户用的厨子、仆人可提前将所需要的鲜菜干菜、各类副食作料等拉出清单,送到店里。一般清单上午送去,下午即有伙计送货上门。有米面柜的,主顾来买粮食,面粉只要是够-﹣袋(每袋四十四市斤),大米够半包(每包二百市斤>,就派个小伙计给扛了去,如果是大量的,则装在排子车上,让小伙计给拉了去,不收运费。
三、主顾中绝大多数还是平民、贫民。他们要求低档副食多,要求经济实惠。他们买的勤(交易的次数多),买的杂(交易的品种多),但购买力差(交易额小)。店家决不因他们的消费额小而漫不经心。相反,店家以薄利多销为原则,很善于研究、掌握这些顾客的心理,千方百计地拉住这些零散买卖。当时,有的顾客,尤其是老年妇女买东西好精打细算,好占小便宜,时人谓之"老贫婆",往往买块冬瓜、两棵大葱,临完要求饶棵香菜(做佐料),店伙计无不笑容满面地说:"老太太,您自己拿两棵吧,老主顾、老街坊嘛,没的说!"又如:油柜上经常接待一些穷人,买两大枚的芝麻酱,一大枚的韭菜花,饶点辣椒糊,店家亦慨然应允。其实店家早把这三样东西的总价算好了。还有的小孩打醋、打酱油,还没出店门就摔倒砸了家什,店方向来说:"不要紧,别害怕!"马上给找个空瓶再打一份,毫不计较。店家损失只不过是一两个大铜子,而换回的代价则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孩子回去向大人一讲,大人出于对店方的感激,不免要在院里院外向街坊们评说,这影响可就大了,比登广告要强。再如:面柜上往往发生这样的买卖,拉洋车的把车往门口一放,要买二斤小米面,没带口袋。这时,店家便主动拿出两大张"抄子纸"给包上,毫不吝啬。以上这些做法,颇能赢得一些穷苦人民的好感,对店方进一步开展业务,极为有利。
四、突出"和气生财",甚至是忍辱负重。这是旧商店的生意经,谁不遵循这个原则,谁在商业竞争中就要失败。尤其是油盐店的从业人员对待顾客,都不熟假装熟,设法套近乎,讲究客套、礼貌,主动向顾客打招呼,对问货、选货、换货,决不表示厌烦,甚至顾客要错了油、醋,要求更换时也耐心地将原来的油、醋倒出,如果是敞口碗还要给擦干净,再打上新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旧时穷人多,有的无赖子故意去找便宜,先说打香油,及至打好后,又说要错了,改为打酱油,为的是店方倒油是不可能完全一滴不挂的,这样,就成了酱油、香油的二合油了。这种情况,店家完全明白,也不斥责,只是一笑置之,顶多将碗给擦干净,一方面表示诚恳、殷勤,一方面叫对方占不到便宜。
旧时,一些有钱有势人家,个别底下人借主人名义欺负人。1947年,旧鼓楼大街公兴长油盐店去了一中年人,自称是某长官府邸管事的,为了请客要办一批菜蔬副食,及至算帐付货后,这位顾客硬说算的不对,伸手打了店伙计两个大嘴巴。掌柜的忙从柜房跑出来说:"呦,我当是谁呢?!原来是二爷呀!这可不是外人。当年咱柜上全靠您府上老爷子成全起来的!"转过身子对伙计说:"给二爷赔个礼吧,咱们怎能恬脸收人家钱!快,快,给二爷把东西送到府上,"由于主动送货,结果"府上老爷子"知道了这事的原委,次日不但主动把钱送了过来,还训了冒充管事的那个底下人一顿,从此,与这家油盐店交上了买卖。
五、突出"业精于勤"。从业人员不计较服务时间,只要有顾客,就要卖货,一年四季都是晚上9点以后关门上板,上板后,设有小门洞,可随时叫开买东西。除了三节(端午、中秋、春节)伙计们轮休…天半天的外,平日无工休之说,个人有婚丧等要事只能单独向掌柜的告假。旧历年,别的店铺都完全停止营业,唯独油盐店,包括米面柜,都留有伙计值班售货。从初一到初五,在护窗板上留一小洞,当作临时柜台。因为一些穷人准备不起六七天的粮食和副食,需要现挣现花,现买现吃。店家对于这种贫穷顾客,不但不厌烦,反认为是"财神爷"。
用户评论
我在"旧京油盐店(常人春)"中发现了令人惊喜的真实历史细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常人春"给整个游戏增加了一层独特的文化氛围,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历史文化爱好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扮演掌柜管理油盐店的日常,我体验到了非常真实的生活和商业智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的画面风格与音乐都让人沉浸在中国古代市井生活的韵味中。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京油盐街"的游戏机制深入且有趣,挑战我在历史知识上的积累。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常人春"里的角色互动和故事背景设置,让整个游戏变得生动丰满。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经营游戏的粉丝来说,这款游戏提供了丰富的策略元素和资源管理乐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京油盐街"通过精美的场景描绘向玩家展现了老北京的魅力,让人身临其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这款游戏中,我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了解了历史的另一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常人春"的剧情丰富且引人入胜,让我在经营的同时投入情感故事之中。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京油盐街》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在游戏中学习到不少关于传统商业的社会学知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中的角色细节刻画和互动,都让人感到设计者对这个主题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常人春"为玩家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情境,让经营策略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这款游戏中,我感受到管理者在历史背景下的挑战和成就感相结合的独特体验。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京油盐街》不仅是一款游戏,更是一次深入的探索历史文化之旅。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常人春"的角色和对话非常生动有趣,增加了很多游戏的乐趣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的魅力所在。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京油盐街》将历史元素和经营策略巧妙融合,让玩家在历史感中体验到了新的游戏乐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常人春"中的市井生活细节令人着迷,使我从游戏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生活知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