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电视剧中的“银针试毒”是真的吗?开心就好,别太认真!的一些知识点,和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那么,银针测毒是万能的吗?所有的毒药都可以测试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两件事:
银针毒物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古代毒药和现代毒药有什么区别?
银针测毒?击中正确的位置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用银针试毒的场景,甚至电影也将银针试毒作为检验尸体死因的手段之一。比如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中,在齐家十三口人被屠杀的场景中,他们用银针试毒,证明齐家十三口人和一只狗全部中毒。
当然,这里有一些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古代毒药的使用比较有限,常用的毒药是砒霜(三氧化二砷)。还有一种红字石,其主要成分也是三氧化二砷。其外观呈红色,与丹顶鹤头顶的颜色相似,又称鹤冠红。无论是砒霜还是鹤冠红,其有毒成分都是三氧化二砷。所以,银针毒物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看是否有三氧化二砷,但这个过程有点乱。
事实上,三氧化二砷不与银发生反应。银针之所以会变黑,主要是因为古代提纯技术有限,毒药中总是混有一些硫磺或硫化物。硫元素与银针接触后,在氧气的辅助下发生反应,迅速生成黑色硫化银(Ag+S-Ag2S)。所以,银针实际上只能检测不纯毒药中的杂质。
还有一些传言称,银饰佩戴一段时间后会变黑,这是体内毒素造成的。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人体汗液中的盐和硫元素与银饰品长时间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表面出现一层黑色银垢(硫化银和少量氧化银)的银首饰。可以看出,银针试验实际上与硫发生了反应,产生了黑色的化学产物。当我们了解了原理后,不得不感叹这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检方法,造成了许多不公正、虚假、错误的案例。古代常用的毒药就这么多,但现代却更多了。
现在有毒物质有哪些?
现代毒药种类繁多,性质差异显着,毒性机制也不同。例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危险化学品目录》国家计生委、质检总局、铁路局、民航局列出的2828种化学物质,其急性和慢性毒性差异很大。
除了化学物质外,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许多生物毒素也具有很大的毒性,例如众所周知的河豚毒素、黄曲霉毒素等。生活中还有一些剧毒物质,例如汞(普通温度计中含有)。许多化学毒物或生物毒素不能与银发生显色反应,因此不可能通过将银针变黑来检验毒物。
既然银针毒物检测不再是通用方法,那么目前的毒物检测方法有哪些呢?事实上,现代药物检测更多的是基于仪器分析和检测。类似于我们去医院体检时,每一项指标都对应着一次化学/生物分析。但这些高端设备操作复杂、占地面积大,很多情况下使用不方便。因此,除了这些高端设备,试纸/测试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类与“金”有关的毒品检测技术。
现代药物测试可以使用黄金
当然,当我们谈到用“金”来检验药物时,我们并不是只是拿出一根金针去戳一戳。现在我们常用的是胶体金检测试纸技术。下面对胶体金显色机理、检测原理和检测对象进行详细介绍。
胶体金通常为球形金纳米颗粒(AuNP),直径在5至100纳米(1纳米=1*10-9米)之间,分散性良好。当金纳米颗粒聚集时,会产生共振吸收波长。溶液发生红移,呈紫色或紫红色。通过肉眼直接观察颜色变化,可以判断金纳米颗粒是否发生团聚[1]。如果我们能够对金纳米颗粒进行一点处理,让它们在遇到特定的有毒物质时聚集并改变颜色,我们就可以制作出一个简单直观的药物检测工具。
例如,如下图所示,金纳米颗粒表面经过叠氮化苯和活性酯修饰后,如果与硫化氢(有毒气体)接触,硫化氢会将叠氮化苯还原为苯胺,进而生成苯胺。与活性酯相互作用。该反应生成酰胺化合物并诱导金纳米粒子聚集并改变颜色[2],因此我们知道附近可能存在硫化氢。同样,金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的具有相似功能的不同基团可用于检测许多不同的物质。
检测硫化氢的金纳米颗粒示意图
新冠病毒检测抗原结果相同
自COVID-19疫情以来,我们对各种检测方法已经非常熟悉。其中,有一种目前我们可以在家测试的COVID-19抗原检测试剂盒,它就是利用了上面提到的原理。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双抗体夹心法,这意味着金纳米粒子的表面需要用抗体修饰才能检测毒物。蛋白质等生物分子通常用于功能化。这些表面上的抗体功能分子选择性地与目标毒物相互作用,导致毒物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富集。
此时试纸上还嵌入了毒物抗体和对照抗体两个区域。金纳米粒子与毒物结合会形成“抗体-毒物-抗体”三明治复合物沉积在特定区域并呈现红色。该区域称为检测区域(也称为T 线)。未与毒物结合的金纳米粒子将在另一个区域沉积并显色,该区域称为控制区(也称为C 线)。
由于纳米金颗粒的粒径太小,且表面化学活性很高,因此纳米金颗粒很容易发生自发聚集。如果发现有色区域呈紫色或黑色,则说明试纸无效。如果没有形成对照带,则结果记录为无效。只有当对照带正常且测试带有颜色时才能检测出毒物。
测试卡结果判定
根据检测原理,只要在金纳米颗粒表面修饰相应的毒物识别分子,理论上任何毒物都可以识别。现有的胶体金修饰分子主要分为两类:螯合剂和抗体。因此,该检测试纸条对于相应的重金属离子、阴离子、病毒等毒物具有良好的检测能力。比如前面提到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卡。
回顾上篇文章,毒物检测“白银变金”的转变,从一开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现在能够为不同的毒物定制专用的检测试剂,因为我们了解了原理,都是我们对化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理解的结果。
参考
[1] Z. Yuan,C.-C.胡,H.-T。常春路,分析师2016, 141, 1611-1626。
[2] 袁志明,陆凤芳,彭明,C.-W.王,Y.-T。曾Y.杜,N.蔡,C.-W.连恩,H.-T。张,Y.He,E.S.Yeung,肛门。化学。 2015, 87, 7267-7273。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用户评论
以前看剧的时候还真的觉得银针试毒是会动的,结果后来才知道都是假的啊。不过这剧情确实挺吸引人的,一下子就让观众代入到故事里面去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视剧里很多特效都编造的,要相信科学!这种“银针试毒”纯属为了剧情效果,现实生活中可千万别去尝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以前也觉得银针试毒很酷啊,画面还挺有冲击力的,但现在想想确实挺危险的。演员和剧组都很不容易,拍这些镜头一定很辛苦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的吗?小时候太喜欢看电视剧了,总会以为那些东西都是真的呢。哈哈,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啊!要分清现实与虚幻世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银针试毒虽然看起来刺激,但确实不靠谱。现在很多电视剧都过分的追求特效,导致观众很容易被误导。还是多读点书籍,多学习一些科学知识比较好!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记得以前看过的电视剧中也有这种情节,那时候还真的觉得很新鲜,现在看来就是为了故事效果的需要吧,要相信科学!不要把电视剧当真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认为银针试毒是假的,毕竟剧组为了营造气氛和视觉效果也会用很多特效,但总有些人会去信奉这种说法,这真的很可怕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真是被各种影视作品“脑洗”了,以为那些神奇的招式是真的。长大后才明白这些都是编造出来的,娱乐就好,不要过于相信!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银针试毒这种情节确实很有看点,但是从安全性角度来说绝对是不行的!电视剧剧情还是要以娱乐为主,我们不能把里面的东西当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很多时候电视剧为了追求情节的夸张程度会做出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操作。比如银针试毒这种就属于虚构性的说法,真实世界中没有这样的操作方法。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视剧都是虚构的,不能盲目相信里面的内容!很多经典桥段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剧情,我们要学会鉴别是非,理性看待各种信息!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确实很喜欢看这些特效画面,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还是不要把影视作品当真比较好,不然很容易被误导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银针试毒这种情节在我看来是比较无聊的,感觉编剧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就生造出来一个不现实的操作。观众也不要傻乎乎相信这些玩意哦!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电视剧里的特效确实吸引人,但是也不能真把它当成真实的知识。很多古装剧都有类似桥段,银针试毒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提醒我小时候看过不少电视剧中都会出现这种情节,当时觉得蛮酷的。现在想想真是个笑话!要时刻保持理性思维,不要被影视作品误导!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有些观众真的很容易相信电视剧里的各种东西,比如银针试毒这种明显是假的操作。娱乐就是娱乐,不要把虚假的东西当真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认为很多电视剧都会为了提升视觉效果而加入一些夸张的片段,银针试毒也是其中之一。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和信息,理性判断那些不切实际的内容!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