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湖北一位46岁的父亲走红网络。
他的儿子才21岁,却选择烧炭自杀。
此后,胡明一直生活在困惑和痛苦的折磨中,因为儿子在选择自杀之前,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
生活辅导员胡明。/《与陌生人对话》截图
直到有一天,他通过儿子的社交账号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自杀约会”QQ群。
这个群里的网友全部都是情绪极其负面,求死欲极其强烈的人。
出于对孩子的愧疚,他开始在这个群里担任生命顾问,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拯救那些垂死的陌生人。
这位父亲透露的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在广阔的网络世界里,类似的群体还有很多。
寻求自杀的年轻人正在悄然聚集,而且数量正在秘密上升。
01
“蓝鲸游戏”的复活
通过搜索引擎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自杀团体”最早可见的报道出现在2010年。
多数自杀群都是由网民自发组建,并在网上秘密传播。
成员们会在小组内交流具体的自杀方案和经验,比较哪种方法成功率更高、痛苦更少,并鼓励其他成员也去实施。
在这里,自杀成功的案例都会被人羡慕、效仿,就连日常聊天的图片、文字都充满着黑社会的气息。
该团体中还有一些暗语,例如“烧烤”表示烧炭,“蹦极”表示从楼上跳下,“荡秋千”表示从悬崖跳下,“跳水”表示跳入河中。
如果小组成员报告了地点,就会有人做出回应,表示愿意一起牺牲。[1]
网络上的相遇,反而催化了人们求死的欲望。/unsplash
另一种比较知名的自杀模式叫做“蓝鲸游戏”。
该病毒2017年发源于俄罗斯,后通过网络传播至中国。
蓝鲸游戏的内部人员会先在社交平台上主动搜索,或者向那些愿意上钩的人发出信号。
锁定一些潜在目标之后,与他们谈论什么是死亡、世界是否存在、生命是否有意义等话题,考察他们进入游戏的可能性。
想要成为玩家,首先要向主办方提交身份证、住址,甚至裸照。游戏开始后,必须接受50个任务,并无条件完成。从网上流传的清单来看,这些任务以自我伤害和精神压迫为主。
比如,他们必须用刀在皮肤上刻出蓝鲸的图案、在清晨观看恐怖电影或者前往建筑物的高处、听组织推荐的音乐、与外界彻底隔绝等。
当然,终极任务是自杀。这些挑战有轻有重,旨在让玩家从恐惧到接受,一步步打破他们的心理防线。为了证明自己完成了任务,玩家还必须拍照或录像上传到群里。
一旦进入游戏,就没有回头路了。
“导师”会监视选手的忠诚度,只要选手感到抵触或者想要退出,他们就会以泄露个人信息或骚扰选手的亲朋好友相威胁。
简单来说,主办方会想方设法让参加者自杀到底。
截至2017年5月,全球已有130多名青少年因蓝鲸游戏自杀。
02
自杀群体归属感成自杀原因?
看完这些,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进入这些奇怪的聊天群,听从素不相识之人的指令,完成所谓的游戏任务?
翻看国内一些帖子的评论区,就会发现牺牲生命的例子离我们并不遥远。
无论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还是生活中遭遇过挫折、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人,都可以在自杀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在这里,我可以倾诉自己的痛苦,得到关怀,不成为一个局外人。
吸引他们加入此类组织寻找类似人员的原因是,他们有自杀的念头,但又缺乏自杀的勇气。
人类对死亡有生理上的恐惧,但当有自杀倾向的人群聚集在一起时,从众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懦弱。[2]
复活的“蓝鲸”游戏。/新加坡之眼
蓝鲸游戏的起点并没有那么简单。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游戏原设计者菲利普·巴德金的眼中,玩这款游戏的人就是“行走的垃圾”,而他们“死得其乐无穷”,他这样做只不过是帮助社会摆脱无用的人。[3]
一些同伙还称,菲利普这么做只是为了给自己的网络社区赚取流量,从而赚取更多的广告费。
毫无疑问,蓝鲸游戏满足了组织者的救世主心态,同时组织者也利用了人们的求死意志或者好奇心,采用类似邪教、传销的洗脑手法,对人们进行恶意引导。
首先要说一下《蓝鲸游戏》这个名字。鲸鱼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会集体搁浅自杀。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它们被描绘成地球上最孤独的生物。
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常常会对这样美丽、温馨的画面产生共鸣。
除此之外,未成年人由于涉世未深、缺乏警惕性,被卷入一场阴谋游戏,成为牺牲品,实在令人惋惜。
在很多家长眼里,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愁吃穿,要么在家,要么在学校,就算有烦恼和压力,又能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殊不知,越听话懂事的孩子,越容易陷入困境。青少年能接触到的世界比成年人要狭窄,所以当遇到挫折时,他们会加倍敏感,受到伤害。
对于一些有自毁倾向的人来说,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颤抖或许比面对生活的麻木和艰辛更能帮助他们确认自己存在的意义。
苦难总能分化出千万种形态,压迫着一切生灵。
当痛苦累积到一定程度,当事人又无法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时,只会感到越来越无望,此时一旦陷入自杀群体,就很容易走上一条不归路。
03
团伙成员密谋杀害团伙头目并承担责任
2016年11月,蓝鲸游戏原设计师被捕,并被判处三年零四个月有期徒刑。
2017年,各大网络平台对“蓝鲸”群体进行了查处,屏蔽了相关关键词搜索。目前,大部分网络自杀群体也已被屏蔽。
在网上搜索“自杀”等关键词,要么显示空白结果,要么显示心理求助热线、劝阻文字。
来自江苏常熟的19岁小伙肖遥,完成了蓝鲸游戏的前49个挑战,当他决定自杀时,却因恐惧而未能如愿。
放弃任务后,他与游戏管理员商量,打算换一种方法。幸好警方接到报案,及时介入,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4]
有些人也不知为何参与了这一阴谋。
大学生天乐因好奇被拉进一群蓝鲸,并被任命为管理员。
在对蓝鲸“上级”进行一段时间的筛选和排查后,他渐渐感觉到不对劲,试图逃跑,但他依然心存恐惧,依然要面对生活中许多未解的谜团。
从初二到大学三年级,田乐阅读、研究了多种科目,反复思考生与死、真理、存在主义。无知曾让他感到不满和无助,但走了弯路之后,他又回到生活中去探索答案。[5]
不管怎样,生命仍然是最珍贵的。/unsplash
网络志愿者自发组织了“捕鲸计划”,潜入蓝鲸群劝人活下去,或者组建新的蓝鲸社群,号召人们完成自我鼓励的游戏任务。
还有网友潜入蓝鲸群举报,却发现是冒名顶替者,便与对方斗智斗勇,并将过程发到网上,引来围观。
不少人在评论中调侃,“现在的孩子就是作业不够”、“被骗子发现被骗了”。假蓝鲸团的出现,让好奇围观的网友大失所望,也让不太了解的网友误以为,在这款游戏中死亡的孩子只是“太笨”、“抗压能力差”、“社会经验太少”而已。
因此,寻求自杀的人会转向更隐蔽的自杀团体。
更改群名、设置更严格的审核条件,只要你下定决心,你总能进入探照灯无法到达的深海。
我们无法猜测那些仍在使用的网上聊天群创建者到底有何用意,只能祈祷这种损人害己的事情不再发生。
对于集体成员组织他人自杀,集体头目是否应承担责任的问题,有律师认为,如果集体头目在集体内部教唆他人自杀或者提供建议,则涉嫌故意杀人罪;如果集体头目没有教唆他人自杀,而是任其自生自灭,也应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6]
学校和家庭应该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unsplash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死亡边缘止步,没有经过专业心理训练,生命辅导员的成功率也不会很高。但行动总比置之不理要好。自杀很少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有的是个人因素,有的是家庭因素,有的是学校因素,有的是社会因素。最重要的是,大多数自杀其实是可以预防的,80%的自杀者都曾对身边的人给予过言语或行为暗示。因此,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我们不妨谨慎对待任何形式的自杀想法,可以用温和、不带评判的语气与对方沟通,判断事态的严重程度。[7] 或者拨打一线城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寻求更专业的帮助。比起抵制自杀团伙、死亡游戏的蔓延,持续关注有过自杀企图的人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利用社会支持唤起他们自救的意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卫组织2019年发布的数据,自杀已成为全球15至19岁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无法忽视的事实面前,希望公众能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同情。
毕竟,那些不再跳自杀群的灰色头像,也曾经是活生生的生命。
“我丈夫得了抑郁症。”/豆瓣
日本电影《我老公患抑郁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不堪忍受工作压力,男主人公干夫一度自杀,并逐渐患上抑郁症。他的妻子小青想帮助丈夫恢复健康。在经过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扶持后,干夫终于重获新生。
影片最后,甘福说道,“无论是因伤痛而心情低落的人,还是身边支持他们的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本身就应该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如果在这世上只能与痛苦、与挣扎共存地活着,那也是一种勇气。
参考
[1] 鼓励生的人和同意死的人
[2] 武汉警方通报:居民区发现三具男尸:他们约定烧炭自杀
[3] 小心!这款死亡游戏传入中国,家长们捏一把汗
[4] 我走进蓝鲸自杀游戏,见证被死亡焦虑主宰的青春
[5] 如果团员杀了团长,团长要负责任吗?
[6] 80% 自杀者曾向身边的人发出明确警告 | 你需要了解的自杀预防和危机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