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在1719年创作的虚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问世后,受到了中下层读者的热烈欢迎,5个月内就重印了4次。后来不仅风靡海外,还获得上流文化圈层认可,进入了英国基础教育体系,并伴随英国殖民扩张,在全球各地的英殖民地被讲解。
虽然当前中小学的讲解以赞扬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为主,但不妨碍近些年海外和中国以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鲁滨逊漂流记》的殖民性、文化帝国主义性。
但究其创作根源,《鲁滨逊漂流记》只是一部成功的流行小说,并不是一部严肃创制的文学作品。用在严肃文学的文诛笔伐,似乎是"打击对象错误"。
一、制造经典:被内化的《鲁滨逊漂流记》
1、雅俗有别:文学研究的划分
文学研究常常将小说分为两类,形成一对对"尊卑井然"的术语名词:
被文学研究、上流舆论、教育机关、学校教学认定是高深严肃的作品,称作严肃文学、经典文学,也称严肃小说、经典小说或者狭义上的小说;
被文学研究、上流舆论、教育机关、学校教学认定是通俗肤浅的作品,称作亚文学、类文学等,也称类型小说、通俗小说、流行小说等。
而这一认定标准和过程,实际上是在上述机构之间循环往复形成的,有其"自然形成"特征,而非"法典明定"。因为"高深严肃"仍是个主观概念,那么自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启蒙时期法国沙龙
2、“成”也名流,“败”也名流
《鲁滨逊漂流记》问世后,受到了中下层读者的热烈欢迎,5个月内就重印了4次。但它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无数知识精英们的吹捧和诠释,逐渐被经典化了。
法国文人卢梭就极力推崇,将本书视作"具有一切书本知识的书",将鲁滨逊视作他"重返自然"思想的"自然人"模范。针对资产阶级学者利用鲁滨逊形象做理论上的附会,马克思写到"政治经济学者喜爱鲁滨逊寓言",并指出"被斯密和李嘉图当做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十八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
卢梭画像
伴随着欧洲上流社会的吹捧,《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英帝国主义教育体系内化,进入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课堂。哪怕是孩子们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也会很自然接受欧洲与殖民地、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
《鲁滨逊漂流记》体现出的殖民主义认知,也被后世的欧洲文学家不断重述和诠释,不断加诸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建构,成为了欧洲文化帝国时空体的一部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对《鲁滨逊漂流记》这部所谓的资本主义进取精神的象征,也进行了文学批评和文学方面的解构和批判。《鲁滨逊漂流记》又成为了欧洲殖民压迫的文学罪证。
然而《鲁滨逊漂流记》真的是一部严肃深刻的小说吗?
大英帝国最大版图
3、笛福在世时并不为上流文化圈所接受
笛福的长期负债、缺乏上流社会交游以及他晚年的住所,都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那么笛福又是如何成为"欧洲和英国小说之父"呢?来自后世的追捧。
4、《鲁滨逊漂流记》:一次文化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对政治斗争深感疲惫的政论家笛福,从1715年就开始创作一些与时政无关的文章。1719年初,为了给女儿置办嫁妆,负债累累的笛福着手创作《鲁滨逊漂流记》,并随后开启了他的小说家生涯。
59岁的笛福,将他人生的全部经验、政治论战中磨练出的妙笔和对当时英国国民意识的把握,全部倾注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中。一经问世,大获成功,笛福随即投入到续作的创作中,4个月后就推出了第二部——《鲁滨逊的更远历险》,并在次年推出了第三部《鲁滨逊的沉思录》,完成了鲁滨逊三部曲的创作。
英国帆船
但续作的文学性一落千丈,沦为纯粹的迎合受众口味之作。续作中的鲁滨逊,是以一个大富豪和虔信者形象现身的,自然不再从事劳动了,也一改激进易变的性格,变得沉稳、宽容、虔诚。文学评论家查尔斯·吉尔顿就批评笛福随心所欲地操纵人物,所塑造的人物缺乏自己的个性,也就是现在俗称的OOC(Out Of Character)。笛福在第二部中描述的世界各地景象,对当地人民进行了毫无根据的矮化,殖民主义臆想更加浓厚,充斥着当时欧洲社会的自高自大和对"他者"的盲目贬低。
以上可以表明,《鲁滨逊漂流记》并不是一本严肃创制的文学小说,它的创作目的是赚钱,是一本畅销流行的通俗小说,也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行为和爆款套路创新。
航海是笛福小说的高频场景
5、去饰存质,还《鲁滨逊漂流记》本来面目
一些文学理论和主张,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指的是排除文学外的其他目的(政治、商业、道德和阶级维护),剔除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等内容的污染。而以赚钱为目的、迎合受众口味的《鲁滨逊漂流记》显然不属于"纯文学"或者"严肃文学"。对于这样一部作品,用文学批评的严肃视角来审判,将表达和指引时代精神作为《鲁》的主要功用,就显得很主观偏执。
当前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主流文学批评观点是以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展开的,借由批判《鲁》来批判殖民主义、欧洲文化帝国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等等旧日偏见。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虽然并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反传统经典话语、反文化霸权。而《鲁滨逊漂流记》的传统经典地位,是后世赋予和强加的,从这个意义上《鲁》也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受害者。以文化传统霸权等目的而反对《鲁》,难道不像审判被附魅的"女巫"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更是通过后现代文学技法,创作了《福(Foe)》,与《鲁滨逊漂流记》形成互文。通过解构、重述《鲁滨逊漂流记》,痛批书中蕴含的殖民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然而令人苦笑的是,1719年问世的《鲁滨逊漂流记》,距离英国向南非移民,隔了100年。从这个意义上,库切难道不像同想法里的敌人搏斗的堂吉诃德吗?
与幻想中的敌人对抗的悲剧象征——堂吉诃德
欧洲文化霸权叙事是后世加诸于《鲁》之上的解读文本,为了反对这个文本,而去反对《鲁》,首先是打击对象错误,其次暗含了"承认欧洲文化霸权叙事解读是正确的"这一前提。如果说来,库切等解构者,就像一个认错仇家的失败复仇者,不仅没有打击到正确的对象,反而变相承认了他们。
二、继往开来:类型小说的先驱
笔者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最大的历史功绩,是成为了后世类型小说的先驱,开启了包括冒险、侦探、科幻在内的类型小说的发展。
类型小说,可以说是通俗小说、流行小说的另一种说法,是指把通俗小说根据题材等特点划分为一些类型,每个类型都具有相对固定的风格,以便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侦探、科幻、冒险、盗墓、穿越、宫斗,都可能称作通俗小说中的一种类型。
《鲁滨逊漂流记》问世后掀起的"荒岛生存"仿作热潮,标志着文学的一条分支——类型文学,逐渐下沉到社会大众,成为大众精神娱乐的重要消费品,也成为了文学分支中最畅销的一类。目前网文的种田流,或许也可溯源到鲁滨逊的荒岛劳动生活。
而《鲁滨逊漂流记》蕴含的经典元素和"被经典化"的经历,也说明了类型文学并非下里巴人,在强调商业性和娱乐性同时,也具有文学性。
堪称种田流鼻祖的鲁滨逊
三、结语
作为一部"经典",《鲁滨逊漂流记》从刚问世的不被知识精英接纳,到受追捧被欧洲文化帝国时空体所内化,再到被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解构和批判,"大起大落",但这都偏离了目的。
作为一部类型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应时而生,成为了后世类型小说的畅销打下了基础。
《鲁滨逊漂流记》首版封面
陆祖讷,奔三的中二青年,专一的归零主义者。好读书,喜思索,观大略,求甚解。历史文化,科普动画,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愿意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习!
用户评论
终于玩到了这款游戏!感觉剧情很有深度,让我深陷其中去体会鲁滨逊的经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的画面风格比较复古,但很有意思,特别喜欢岛屿的环境设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收集资源、建造房屋、探索岛屿,各种玩法都非常考验玩家的策略性和创造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音乐很配得上游戏氛围,听着环境音效就能感觉自己置身于海滩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次玩的是中文版本的游戏,翻译很棒,剧情理解起来更加顺畅。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故事讲述的很有深度,鲁滨逊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人敬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法虽然简单,但重复性和趣味性还是相当高的,可以让人沉迷其中很久。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岛上与一些动物互动的方式,很清新又有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难度适中,不会让玩家感到太痛苦或者过快放弃,还能锻炼思考能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是经典的类型小说改编,但游戏并没有完全照搬原著内容,加入了一些新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看到后续版本的更新,增加一些新的玩法或是剧情走向。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非常适合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下午玩一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的画风很喜欢,简洁明快,又不失细节精致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常推荐给喜欢冒险、生存主题游戏的玩家体验一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鲁滨逊漂流记的书籍,重温经典的故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游戏的音乐和环境音效制作得非常好,沉浸感很强。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完这款游戏后,感觉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一段荒岛求生的旅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这种解谜、收集资源类的游戏玩法,这款游戏让我感受到了它的乐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